据BBC 中文网报道:“很多年没有在美国看到如此活跃的『六四』纪念活动了”,非政府组织 ‘人权观察’ 中国项目主任芮莎菲(Sophie Richardson)对BBC中文说。
6日4日,多个关注中国人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西草坪举行「六四」30周年纪念活动,数百人在此聚集,其中包括了“六四”学生领袖王丹、吾尔开希、周锋锁、熊焱和郑旭光。
流亡美国的学运领袖的感想
周锋锁仍记得,89年6月4日清晨,他感觉世界突然断裂了,仿佛进入另外一个空间。
“30年过去了,别人都离开了,哪怕是曾经一起坐牢的人,也很难在这件事(要求平反『六四』)上一直坚持,” 周锋锁较早前接受BBC中文采访时表示。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曾有一篇文章称,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但周锋锁拒绝改变,像一块沉入河底的石头。
“像我这样的人,对别人来讲很不方便,人们都想要遗忘、改变、随波逐流,才能生活下去。”周锋锁说,随之而来的隔离感是30年来对他最严峻的挑战。
10年前“六四”20周年纪念时,王丹曾提出”学生有错、政府有罪“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许多民运人士的攻击。
“当时我觉得很内疚,我作为学生主要的领导人,我还活着,很多人死了,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地儿是不对的。”王丹较早前对BBC中文表示,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他仍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他如今不会再提。
”民主讲求的是程序正义,当一个政府还没有承认它杀人有罪的时候,我不认为外界有任何理由要求我们先认错。要到政府认罪以后,我们再来检讨,这才符合程序正义。“
在流亡海外的学生领袖中,熊焱的故事独一无二,他在美国陆军担任牧师,尝试以神学的思维纪念“六四”。 「用神学的话说,回忆过去是对当下的不满。」
对于30年来的持续抗争,熊焱觉得仍有进步的空间。
“我感觉很羞愧,我们这三十年也没作出什么成绩和贡献,我们有愧于那个时代,只能将来更加努力。三十年来,我们堵在这个地方,没有真的拿出什么行动,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中国把我们赶出了国门,让我们没有用武之地。”
美国还记得“六四“吗?
一向关注中国人权问题的国会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Nancy Pelosi)在纪念集会上发表6分钟演讲,向中国政府喊话:美国记得「六四」,我们不会忘记。
她穿着一身白衣,在讲话中屡屡提到几个关键词:新疆、西藏和香港。她称赞香港人的勇敢,以烛光守夜、上街抗议的方式保卫这座城市最后的自由。佩洛西还指出,新疆的维族人持续被消失、监控及逮捕,藏族人仍在为宗教与文化自由抗争,无数的中国记者、人权律师、书店店主、基督徒与民主活动家被当局囚禁。
当日,佩洛西为“六四”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坦克人”的雕像揭幕,并称能站在其身旁是她的荣耀。
非政府组织「公民力量」发起人杨建利对BBC中文说,希望坦克人雕像能留在华盛顿,目前正在物色能长期安放这一雕像的公共区域。
“六四”中另一标志性象征、民主女神像的复制品自2007年起伫立在华盛顿火车站附近,名为共产主义受难者纪念碑。
“今年集会参与人数高,是由于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全面倒退”。 ‘六四’学生领袖周锋锁认为,除了与30年整数年份有关外,还与中国国内的人权状况息息相关。
美联社关于“六四”30周年纪念的报导中写道,中国政治的压制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疆“再教育营”问题也团结了民主、共和两党,以及华府的对华鹰派与鸽派,让其对中国人权问题重拾关注。
芮莎菲说,“六四”3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正是国际社会聚焦新疆维族“再教育营”、全民监控系统之时。虽然美国人对天安门镇压直观的震惊难免退潮,但上述的议题提醒人们,中国人权状况在30年间停滞不前。
虽然今年纪念集会吸引的人数比往年多,美国普罗大众对「六四」的关注相对有限。
华府集会所在的地点国会西草坪位于市中心、紧邻国会,也极具政治性,是历届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举办地点。成千上万的游客在集会期间鱼贯而过,未有太多人驻足。
美国主流媒体CNN、福克斯电视台、《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4日的网页显眼处未有登出“六四”相关报道。
当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谴责“六四”镇压,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召开相关听证会。 6月3日, 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称,过去美国希望中国融入国际系统,会发展成一个更开放和包容的社会,但这个希望已经破碎。
经济与人权再次挂钩?
然而,除了这些谴责言论外,白宫并未采取任何针对中国人权的制裁行动。特朗普政府被外界认为对外国人权问题关注不足,更热衷于“美国优先”政策。
近日有传,华府有意针对多家中国视频监控公司下禁令,限制它们购买美国技术。
“华府意识到中国政府的监控网不仅影响到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也骚扰在美国生活的维族人、藏族人等,” 芮莎菲对BBC中文表示。
值得留意的是,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4日发表的声明中写道:“美国必须展示道德和勇气,利用我们的经济杠杆,不仅保证美国商品的平等贸易,还要改善中国的人权。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会丧失谈论世界其他地方人权问题的道德权威。”
她的这一说法,露出将经济与人权挂钩的迹象。
早在1991年,佩洛西就曾主导一项法案,把解决人权问题作为延长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的条件之一。由于她的深度参与,这项法案被称为“佩洛西法案”。
在1993年,时任总统克林顿延长了对华最惠国待遇,但同时颁布总统行政命令,列出中国需达成的条件。
然而,邓小平在1992年实施的各项经济改革开放政策,让美国商界相信,如果中国丧失最惠国待遇,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未来将被断送。美国商界因而转而反对将中国人权作为最惠国待遇条件。
1994年,克林顿政府废除了这一联系机制。佩洛西曾在1994年8月尝试再提“佩洛西法案”,但两党的中间派合力否决了这项法案。
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研究员卜睿哲(Richard bush)在近日发表文章称,当年美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而且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深,导致了这一结果。
回顾30年来美国国会对中国人权的态度,卜睿哲写道:“如何在中国推广民主和人权,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并且受美国自身的民主制度左右。”
中美贸易战的急转直下,华为争议持续沸腾,美国各界关注新疆“再教育营”问题……这些动能会否让特朗普政府重新将人权与经济挂钩,仍有待观察。
來源:BBC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