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力雄 :
要求現代化的人,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現代化的物質舒適是傳統生活方式沒有的。但這是一種必然嗎?
我在文革後住過北京的四合院。那是當年的王爺府,九進院子,從殘留的雕樑畫棟和假山水池看得出當年的氣勢,但那時已經住進太多人家,搭滿了破破爛爛小棚子,把王府變成了大雜院。院子裡的自來水管供多家共用,解手要到街上公共廁所,取暖用煤爐,洗澡在家用大盆。拉薩現在還看得見這樣的大雜院,住著的確不舒服,所有人都盼望搬進設施俱全的現代公寓,拆除這種大雜院不會有人惋惜。我想現在的拉薩居民有些也會有類似想法,而鼓吹拆遷改建的當局往往正是用居民的這種態度證明其合理。
能因此得出結論,傳統不舒適,只有現代化才舒適,因此應該拋棄傳統嗎?當然不是,哪個年代的人都懂得舒適,那是基本人性。四合院沒有上下水、抽水馬桶、洗澡間、天然氣和暖氣設備,只是因為那年代還未發明出來。現代有了這些東西,卻不是不可以和傳統結合在一起,西方國家很多城市的老建築裡,不是都有了這些設施嗎?
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是政府的職責。如城市上下水系統只有政府才能做,不是分散居民自己有能力所為。這要求政府既要有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又要有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把二者很好地結合不容易,卻是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和必須做的。然而對中國政府,這二者都不是其目標,當年只要革命和生產,對人民生活和歷史文化不屑一顧,於是出現王府變成大雜院的狀況,現在則是要金錢和政績,拆遷改建搞房地產可以大把來錢,破舊立新看得到立竿見影的政績,而對老建築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成本高,花錢費力,外表卻看不出,官員怎麼會願意做?靠上級滿意嘉獎而升遷的中國地方官們,為何不願意保留城市舊面貌,而最願意搞推倒重來,弄得煥然一新,就是這個道理。
設想一下,若是能完整地保留老拉薩整體面貌,修復如舊,只是搞老建築內部的現代化,然後到老城之外去發展現代新拉薩,解決人口增加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那種拉薩各方面的價值都比現在高得多。但是沒有民主制度的約束,政府和官員只會考慮如何對自己有利,是這種千秋大業無法實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