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建利 :
有時候,為了體現公開表達的語言的準確性,言說者會讓人感到某種程度的無奈,比如,當面對西藏僧侶們一起又一起的自焚事件時,我們會說不贊成年輕僧侶的自焚之舉——這樣的態度是沒有錯的,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個年輕生命的結束,我們不希望看到悲劇一次次發生;我們更會譴責導致僧侶們自焚的強權壓制,並呼籲人們行動起來結束悲劇發生的製度性根源。
然而現實又極其殘酷,我們的呼籲無論是怎樣的懇切和焦慮,在目前的情況下都似乎很難形成足夠大的壓力來迫使中共當局改變對藏人的強力鎮壓,也難以避免悲劇的一次次發生。 10月底,面對多起西藏僧侶的自焚事件,海外藏人舉辦祈禱法會,世界範圍內的人權機構組織了抗議活動, 我們一些漢人朋友也發布了《我們對西藏局勢的聲明和呼籲》,儘管我們的聲音是微弱的,但我們對藏人的痛苦和憤怒感同身受,我們祈求不要再有藏人僧侶的自焚事件發生,因為每一個生命的消失都是一場巨大的悲劇。然而,我們無力阻止悲劇的發生,據海外媒體報導,11月3日,一位名叫秋香(音)的藏族尼姑在四川甘孜的一條公路上自焚,法新社引述“國際聲援西藏運動”的消息說,這位尼姑自焚時呼喊宗教自由以及讓達賴喇嘛返回西藏的口號。
如同此前的自焚事件發生時一樣,中國政府指責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鼓動藏族僧人自焚,而達賴喇嘛則表示生命是神聖的, 公開宣布反對自焚。事實上,達賴喇嘛和西藏流亡政府對自焚問題的態度是一貫的,那就是不支持僧侶的自焚行為,但這樣的態度能夠避免藏人僧侶的再次自焚嗎?坦率地說,我對此表示懷疑。自今年年初以來,至少已有11位年輕的僧人自焚,這是歷史上罕見的自焚悲劇,但迄今為止,我們連每一起事件的直接起因和事後處理都無法獲得準確全面的信息,又如何能夠斷言秋香的自焚會是最後的悲劇呢!
的確,我們需要更全面準確的信息,我們想知道這些自焚僧人面對的具體狀況和他們的要求,遺憾的是,即使已經發生如此嚴重的人道悲劇,這一最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種奢望,由於中國政府的嚴密控制和乾擾,中國國內媒體對此完全沉默,而海外媒體也無法成功地進入這些事件發生的地區並採訪有關知情人,我們所能夠了解到的只能是一些人權機構通過自身在藏區的聯絡渠道而獲得的一鱗半爪的信息,由於中共政權的封鎖和控制,當這樣的事件發生後,其維穩機制自然會全面覆蓋有關知情者,使外界難以追踪事件的詳情。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面對西方記者的追問,中國官方指責達賴喇嘛鼓動僧人自焚,這足以表明自焚事件的真實性,這是確確實實發生的悲劇事件!而這麼多起相似事件發生,其根源只能是絕望,而且,當一個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公開自焚時,除了絕望,他一定還要通過這樣的行為表達內心的籲求。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信仰自由、表達自由乃至行動的自由而仍然不放棄對自由的渴望,甚至不惜自焚,他最後的願望一定是希望人們能夠從艱難傳出的信息中聽懂他們“肢體語言”的訴說,因此,為表達對這些消逝的生命的尊重,我們需要認真傾聽他們留給我們的最後的聲音:“西藏自由”,“達賴喇嘛回西藏”。
獲得藏區的真實信息是艱難的,但不表明我們完全沒有信息。如果我們要傾聽這些自焚僧人的訴說,我想:我們需要了解西藏的歷史——而不是輕易聽信中共喉舌機構的思想灌輸,我們需要了解藏人的流亡歷史——而不是把達蘭薩拉的存在僅當做一個旅遊景點的存在;我們需要了解達賴喇嘛宗教思想中的悲憫、平和——即便你不是一個佛教徒;我們需要不帶偏見地獲取和分析1989年3.10和2008年3.14事件的前因後果——而不是站在大漢族主義的角度以“國家統一”為由而將自己的判斷建立在虛假和片面的陳述之上;我們需要關註六十年來,尤其是2008年起的又一輪嚴酷打壓中藏人的遭遇,儘管這樣的遭遇並不總是能夠獲得完整的報導,但有賴於藏人人權機構的努力,獲取這樣的信息並不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們也要有一顆關注藏人命運的悲憫之心……
也許,那些自焚的僧人完全明白他們絕望中的抗爭並不能馬上改變什麼——即使再多的人死亡,專制、冷血的政權也不會變得人道起來,他們是在以這樣的方式向那些不冷血的人、不冷血的機構、不冷血的政權訴說, 他們用悲壯的火光給我們指出一條通往自由西藏的道路,讓我們更為自覺地了解西藏的歷史和真實現狀,我想,我們不能漠視和拒絕他們最後的訴說,作為同樣的生命體,我們需要真誠的傾聽和關注。
秋香自焚事件發生後,11月6日,上萬民藏族民眾聚集在甘孜道孚縣靈雀寺外表達悼念和抗議,抗議者高呼口號,要求海外流亡藏人將藏區民眾的悲慘的人權狀況告知天下。事實上,他們的抗議是在接續和放大自焚者的訴說。如果我們聽到這樣的訴說,那麼,即便我們不是藏人,也同樣有責任關注他們的狀況並讓更多人知道在西藏發生的事情。世界的改變需要時間和另外一些因素的累積,不能一蹴而就,但對藏人命運的關注、聲援和同情是不可缺少的,面對死亡,我們應該會產生與藏人相同的命運感,我們的同情、理解和聲援不只是對於藏人獨特宗教、文化和遭遇的關注,也是反對歧視與人權迫害的最起碼的要求。
(2011年11月12日)
(轉自美國之音楊建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