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尊者,于7月17日应印度那烂陀教育佛教协会(Nalanda Shiksha)等佛教团体的祈请,在印度北部达兰萨拉的官邸内透过网络直播向信众讲授月称菩萨所著的《入中论》,并回答了线上观众的提问。
当尊者早上进到进行转播的厅室时,尊者仔细地去辨认萤幕上的每个脸孔,尊者能认得出几张脸,并且朝着他们挥挥手,对着他们笑,接着就坐于自己的位置上。
当天活动主持人是苏雷什·金达尔(Suresh Jindal),代表印度僧众向尊者问候:“早安”,并且感谢尊者应允他们传法的请求。
尊者开始说道:“尽管我已达八十五岁的高龄,我的身体状况没有任何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内心很平静,没有任何担忧。寂天菩萨造的偈颂也给了我很大的心力: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为了能服务他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利益,更希望能在他人的内心平静上带来利益,我决心要再住世十五、二十年。”
尊者说道:“今天你们邀请我来解释《入中论》,这个传承我是从我的老师林仁波切那里获得的,他也是我比丘戒的堪布。我大概七岁左右时开始背诵《入中论》以及《现观庄严论》的根本颂,那时候我对这件事没什么兴趣。但逐渐地,我发现这些论典的内容,包含其他那烂陀大师所造的论典实在非常有用,当我们遭遇到困难时,这些内容给了我们勇气与信心。”
尊者说道:「我想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些经典这么重要。当佛陀初证无上菩提时,他马上开始教授四圣谛的内容,而四圣谛乃佛法的基础。由于没有任何众生想要苦,因此佛陀先教导了『苦谛』,接着教授了『集谛』,再进而教授了第三谛,也就是息灭苦的『灭谛』,此灭谛息灭的包含苦以及苦的根源。最后才教导第四谛,也就是『道谛』」。
尊者接着说道:“其中的要点在于分析灭谛,探索「破坏性的情绪的息灭」,这些破坏性的情绪指的就是苦的根源。我们必须提出『我们是否真的能断除这些内心的烦恼』。在简短宣说到『灭谛』的可能性时,佛陀提到了三十七菩提分的内容,其中一开始的内容就是四念处,也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尊者接着说道:“通常我们会被我们的前五知的经验干扰,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些内容事实上也依着我们的意知,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太会察觉到意知的运作。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专注于意知的习惯,这样的练习必须要刻意忽略前五知,将注意力都花在第六意知上。我们必须练习禅修,并且决心要将专注力只放在意知上。为了能生起一些感受,一开始练习时会觉得好像什么「空掉了」一般,但后来心的清净分就会显现。一开始我们可能可以维持个几秒,然后几分钟,时间可以越拉越长。长时间的练习,我们会获得更深层的经验。 ”
尊者接着说道:“在谈到心的自性的某个层面,也就是心的清净的部分,由于这样的特质,让我们能够发展心的专注性,也就是静虑,这样的专注的力量可以与分析修结合,产生智慧。就像科学家会研究物质,我们也可以透过意知来分析我们的心。这是可以改变我们内心的实际方法。我们必须要有专注修,也要有分析修,缺一不可。”
尊者提及巴利传统的追随者,在分析与哲学思想上没有花太多的心思,他们纯粹对佛所说的话语有着信念,并且按着字面上的说法追随着佛语。而那烂陀传统的追随者,会依着理路来分析,他们遵循佛陀的教言:“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保持着质疑的精神来学习。”
尊者说道那烂陀的学者们,像是龙树尊者,他们并不只是个好的出家人,更是伟大的论师。他们广泛的运用因明,他们如果发现佛语中有矛盾之处,他们会坚决的否定这样的内容。因此,他们对佛经区分了「了义经」以及「不了义经」。
尊者接着说道:“龙树尊者就如第二佛一般,他的主要著作就是《中论》,这是一本极好的论著,我经常阅读。龙树的主要弟子圣天也造了《四百论》。龙树在《中论》中说道: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尊者接着说道:“我们在轮回当中不断流转,就是因为恶业、恶行所致,而想获得要解脱,只有透过断除业与烦恼一途。所有的烦恼都依着无明为其根本,而此无明执事物以其显现的方式而存在。龙树的著作中写道『烦恼是依着颠倒的增益分别而起,而这样的颠倒见只能透过了解实相才能断除,没办法透过祈祷或信心而断』,量子力学也认为事物看起来是客观的方式而存在,但事实上也必须观待『对其观察者』,这样的概念跟龙树的思想是一致的。 圣天菩萨所造的一句偈颂也提到了相关的观点:
如身中身根,
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
由痴断皆断。”
尊者解释道:“透过断除痴,所有的烦恼都将被断除,其问题的根本来自于对于法与补特伽罗有着颠倒的执着所造成的。圣天菩萨更进一步的提出:
若见缘起理,
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
唯应说彼语。
由于苦是根源于无明,我们必须培养出了解无我的智慧,无我并不只是哲学思想,透过修练无我,可以实际地获得内心平静。当你了解事物不是以显现的方式而存在,烦恼将会息灭。这也是圣天菩萨表明为何一开始就该教授缘起。”
尊者解释道:“《入中论》以及《入中论自释》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总结了《中论》、《四本论》、以及《佛护论》等论典的内容,龙树尊者有许多弟子,但能够最详尽解释龙树尊者的思想者,就属月称论师了。”
尊者指出中观自续师主张事物乃自性所成,他们认为的所遮指的是事物「以自己不共的方式而存在」。
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
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
法称进一步解释到若事物自性成立,则会引起逻辑上的谬误,当圣者所入之根本定将会有成为毁坏事物之因的过患,但却也不能说事物上没有胜义谛,事物在世俗上能存在与在事物上做胜义的分析并不冲突。
当我们在分析一物质时,将其切割为更小的部分,会发现此物质将没法被找着。同样的道理,认知也是有前后续流,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发生,而所谓的现在在分析下也无法明确地被找出来。法称论师也透过偈颂说明透过七相分析亦无法找到车:
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
若谓积聚即是车,散支堆积车应有,由离有支则无支,唯形为车亦非理。
透过七相分析,并无法找到车,但车却能以名言的方式而存在,应成师认为事物无法谛实成立,而是以唯名假立的方式存在。
尊者接着说道:“当我们说事物不以其显现的方式存在时,事物观待其因而存在,并且能生果。”卓尼仁波切说道,『缘』不否定性空;『起』不否定世俗存在』,佛陀教导了缘起以及二谛。事物以唯显现的方式而成立为世俗谛,而胜义谛则是其存在的方式。
尊者接着说道:“当佛陀教导四圣谛时,他先解释四谛的体性、作用。但从胜义上来说,虽然我们要知苦,但是胜义上苦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要断集,从胜义上来说也无集可断等等。这样的解说正好表明了二谛。虽然我们要证灭,但从胜义上来说灭可证,虽然我们要修道,但胜义上无道可修。
而灭谛的细节在二转法轮当中更细部地被提到,《心经》提出了对空性的四种层面的表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尊者说道:“佛陀在初转法轮教导四谛时,已经说明了灭谛的存在。在二转法轮时宣说了一切法都无自性。而在第三转法轮时宣说了《解深密经》,其中的差异在于一者认同自相所成的法,但另一者则认为法皆为唯名假立,皆无自性。”
尊者接着又回到《入中论》的偈颂,说明成佛的主因是大悲心,要视他胜己,要发起菩提心,必须要依着大悲心为其基础,因此,月称论师在一开头就礼赞了大悲心。
尊者觉察到地球上所有七十亿人口都仰赖慈悲而活,每个人都需要悲心,悲心是快乐的根基。有太多人在谈论世界和平,但世界和平必须要依靠个人的内在和平才能达成,而内在和平的来源就是大悲心。
烦恼是源自于对实相的颠倒知,法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说道:若无法了解法无我,将无法完全理解何谓人无我。
尊者透露道:在五十年前他阅读了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当读到补特伽罗与蕴非一亦非异,只是唯名假立时,那时内心一震。接下来就能够理解到自己和他人都如同幻象一般,但之后才明白这只是了解到粗分的无我。
龙树尊者在《宝鬘论》中说道:
士夫非地水,
非火风非空,
非识非一切,
异此无士夫。
在尊者回答线上几位线上观众的问题后,尊者提及为了要明白自己需要悲心,他人也需要悲心,建议学习者必须要开始闻、思,并且在思惟决定后开始修练。想要获得修行经验,就必须要累积福德智慧,这样才会带来改变。当你有着悲心时,你就能利益到自己及他人。尊者说他自己个人的经验就是如此。
尊者告诉一位拉达克的女性听众:“练习生起悲心,就能利益他人,众生就是悲心的所缘。菩提心则是缘无上菩提的心。我们都需要悲心与智慧。”
随后,尊者在回答线上观众的问题后,向聆听开示的各界人士致意。随后结束了当天的讲法活动。
来源:达赖喇嘛尊者官方英文网站
《西藏之页》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