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波特蘭之前,達賴喇嘛尊重訪問了美國西北地區西藏協會(NWTCA),並對約一千聽眾講話。聽眾裡包括70名蒙古人。那天天氣多雲,下著毛毛細雨,當地人說,相比前幾天的明朗晴天,這樣的天氣是更典型的波特蘭氣候。
西北地區西藏協會,即俄勒崗州和華盛頓州西南部的西藏社區,建造了一座新的社區中心。為了歡迎尊者,當地藏人特地豎起一座彩門,並在尊者抵達時舉行了西藏傳統的歡迎儀式。尊者微笑著與列隊迎接他的孩子們開玩笑。尊者進入時,藏人都集中在新建中心的幾個房間裡。尊者在社區中心的佛堂的釋迦摩尼佛像前禮拜,然後揭去蓋在中心大廳銅牌上的布,象徵中心開始啟用。尊者落座後,西北地區西藏協會負責人向他呈交了一份西北地區西藏協會活動的書面報告, 協會的學生們為尊者獻唱一首西藏歌曲,並以藏人和藏文化為主題作辯論示範。
主辦者請尊者為在場的社區成員開示。尊者說:“今天我很高興與你們短暫見面。很高興你們能夠建造這座新的中心,用於週日藏文學校和其他社會活動。”
談起雪域西藏,尊者說,考古發現表明,在西藏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然而,西藏西部岩洞裡發現的畫顯示,1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安多發現的工具和人工製品則可能製作於3萬年前。尊者說,他多年前曾在哈佛大學遇到一位中國考古學家,那位考古學家悄悄告訴尊者,他認為西藏文明源自西藏高原,而非其他地區。
“傳統的說法認為,雖然在七世紀之前已有某種書寫方式,但藏文是在松贊乾布及其大臣們的努力之下,於七世紀產生的。藏地有不同的方言,但是,以印度書寫模式為範本的藏文字是相同的。這種文字的設計一方面能夠表達藏語的細微之處,另一方面又能傳述印度思想,特別是佛教思想的精妙。漢人已有復雜的文化,當來自印度的新思想傳入中國時,他們使這些思想適應於現存的漢文化思維方式。在西藏卻非如此,文字設計專為準確表達梵文原義中所包涵的思想。
“寂護菩薩來到西藏時,他強調說,藏人如果對佛教懷有真誠興趣的話,就應當把佛教經典翻譯成藏文。 雖然年事已高,他開始學藏語,以便親自參與翻譯工作。藏人接受了他的忠告。
尊者說,西藏因此得以成為那爛陀傳統的守護者。他強調如今任何對佛教邏輯和認識論有興趣的人都必須學習僅存於藏文的典籍。學習這些典籍有相當難度,因此必須查閱藏文註解。此時,尊者問道,《甘珠爾》和《丹珠爾》這樣浩繁的典籍是否應當存放在教室,而不是存放在寺院的櫃子裡。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而藏傳佛教是佛教的重要部分。藏傳佛教中有許多有益的東西可以貢獻給當今之世。舉例說,我在與腦神經學家對話時,越來越清楚地顯示,藏傳佛教的經典和修行方式能夠為理解心智的本質提供很多幫助。同時,典籍中描述的宇宙論已經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我們應當放棄。科學家們也告訴我,他們對物質的細微理解與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師們的著述相符。
“就歷史而言,直至8-9世紀,與中國相比, 西藏是個強大統一國家。可是,此後西藏分裂了。在法王八思巴時期,與蒙古人和中國元朝相關,藏人在西藏重建統治。我在安多長大,衛藏的統治並未延伸到那裡,但是共同的藏語文和佛教文化是一個統一因素。
尊者說,目前在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有興趣。有報告說中國佛教徒有3億,,另一份報告說可能有4億到5億。很多中國大陸的漢人佛教徒來拜見尊者,哭著懇求他不要忘記他們。
“佛教不僅僅是一套在寺院裡舉辦的儀軌,而是智慧之源。佛教應當用來轉化你們的心性。如果想讓佛教知識成為人生的一部分的話,你們需要學習。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你們應當繼續學習藏語,盡可能閱讀經書。你們不必總是請喇嘛來教,你們可以自己成立學習小組。
接著,尊者解釋了促使“中間道路”產生的情形和認真細緻的思考。他說,藉此機會解釋“中間道路”的背景,而不是呼籲大家的支持,是他的道德責任。
“1960年代,聯合國通過了幾項有關西藏的決議,但沒有一項決議促進了實際問題的解決。鑑於此,我們決定重新思考我們的策略。不管我們做什麼事,都必須考慮到對境內藏人的影響。我們有10多萬藏人生活在自由的國家裡,我們可以自由地表達我們的想法,但是我們必須想想我們所說的話對境內6百萬藏人的後果。
“中間道路已經獲得了許多政府、國際社會成員,以及漢人中的有識之士和知識分子的支持。看看印度,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保存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獨特的身份認同,同時享有印度憲法之下的平等權利、保護和發展帶來的利益。這就是我要說的。”
尊者隨後就有關
三皈依和菩提心做了簡短開示。
尊者從波特蘭飛往明尼蘇達州的羅切斯特,他將在該地進行年度體檢。尊者到達梅約醫院時,數百名西藏男女老少聚集在那裡迎接他。他們在那裡等待了好幾個小時,希望能夠與尊者說幾句話。尊者被他們的情感所感動,他通過停在現場的一輛警車上的擴音系統對在場的民眾發表了簡短講話。
在明尼蘇達的羅切斯特後, 尊者將前往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他將在該地講經,並參加一場關於如何保持健康與安樂的討論會。
2013年5月12日
藏人行政中央駐北美代表處貢噶扎西提供